赢咖注册

关于赢咖注册

1957年,刘伯承突然谈起“邓小平从来没上军校”,张震一时接不上话

发布日期:2024-06-14 21:53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1954年,三野悍将张震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。当时,他刚满40岁,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。没过几年,因为表现良好,就留在学校工作了。到1957年,他已经是军事学院的副院长了。

在此期间,有一件事,让张震晚年始终不敢忘。

那是1957年的一天,因为一个军事问题,张震决定去请教一下老首长刘伯承元帅。当时,刘伯承已是65岁,视力情况堪忧。见到昔日爱将前来,刘伯承自然是高兴得很。

于是,刘伯承不但给张震解了惑,还兴致颇高地和他谈起了当年在大别山的岁月。期间,他似乎想起了什么,突然对着张震感叹道:“你说,邓小平从没上过军事军校,他为什么打仗决心那么正确?”

这话一问,早前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的张震,立马懵了,完全接不上话来。

其实,关于邓小平的军事水平问题,一直是军迷们非常关心的。对此,刘伯承、毛主席、包括诸如张震这样的昔日下属,都是有过判断的……

一:刘伯承和毛主席的说法,有啥不同

“我是一个军人,真正的专业是打仗”,晚年身兼数职的邓小平,在回顾过去时,经常说这句话。只是邓小平的军事生涯,和共和国十大元帅相比,开始的方式不太一样。

在这里,有必要介绍一下10大元帅的教育背景(现在不少军迷都有刻板印象,觉得国军将领普遍军事教育背景更硬,这主要是因为两军的风格不一样,我军将领的风格更为低调。)

在十大元帅里,有7位是实打实的军校出身:

彭德怀,毕业于湖南陆军讲武堂;

林总为黄埔四期生,专业为步兵科;

徐向前是林总的学长,黄埔一期生;

聂荣臻,在苏联红军学校中国班系统学过军事;

叶剑英,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;

朱德和叶剑英一样,出身云南陆军讲武堂,而且是特别班毕业;

军事造诣极高的刘伯承,先是在重庆学习过,后又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。

另3位,没有正式上过军校的,分别为:

贺龙,因家境贫寒,只念了五年私塾,便辍学务家;

罗荣桓,曾在武昌中山大学就读,不算军事院校;

陈毅,在国内读的是工业学校,后去法国留过学。

以十大元帅的教育背景为例,我们不难发现:在我军高级将领里,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比例并不少。而与有着军校背景的7位元帅相比,邓小平的教育经历是相对“坎坷”的。

1904年,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协兴乡牌坊村。一开始家境还不错,父亲邓绍昌也是乡里比较有文化的人。后来,邓绍昌参加当地革命军时,因得罪上级,不得不去重庆避祸。此后,邓家的生活就困难多了。

14岁那年,邓小平在母亲的培养下,考上了广安县立中学。按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村里的孩子能去县城上学了,这在当时已经是件挺了不起的事了。

但恰恰就在此时,在外避祸的父亲寄了一封信来,要求邓小平:“速到重庆,准备入读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”。应该说,正是邓绍昌这一“突发其想”的决定,从客观上改变了邓小平的一生。毕竟,当初邓母只是希望儿子在县城读完中学,然后回老家找份安稳差事的。

邓绍昌苦口婆心,顺利地说服了妻子。最后,夫妻俩又是卖田产、又是四处找亲友借钱,这才凑足了300块大洋,把长子送上了前往欧洲的邮轮。遗憾的是,经此一别,邓小平再未有机会与父母相见。

在国外期间,邓小平去过很多地方。直到1927年春天,23岁的他才从苏联回国,进入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工作。

此后,由于国内形势问题,他一直没有机会像刘伯承、左权等人一样,前往苏联军校深造。事实上,由于名额的问题,一般情况下能有机会去苏联学习的,往往都是一线指挥人员。

那么,戎马半生,邓小平的军事水平到底如何呢?关于这一点,有两个人的话是极有份量的。

一位,是刘伯承。

合作13载,刘伯承对于邓小平的军事能力,是极有发言权的。事实上,早在两人合作前,慧眼识人的刘伯承就早早地发现了邓小平的过人之处。

1937年年初,129师原政委张浩因身体原因,无法再胜任工作。延安方面,毛主席不得不慎重为刘伯承挑选新的搭档。当时,摆在毛主席面前的人选有好几个,其中呼声极高的是以下二位:

第一个,是徐向前。他本来就是129师的副师长,又是黄埔出身的悍将,当时他任政委的呼声是最高的;

第二个,是任弼时。任弼时当时在延安,多年来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,是干政治工作的一把好手,在军中颇有威信。

除了以上二位外,当时还有另一种方案,即:刘伯承同时兼任师长及政委一职。这种方案,129师的将士们也是颇为认可的,只是一向谦逊的刘伯承自己不愿意。

最后,事情讨论来、讨论去,毛主席始终没下得了决心,便把刘伯承叫到跟前来谈话。

结果,刘伯承一到延安,就管毛主席要人了。他表示:

“我认为有一个人很合适,但不知中央是否同意,主席愿不愿意放!”

刘伯承的卖关子,让毛主席颇为有兴趣。而当刘伯承说出“邓小平”这3个字时,主席才恍然大悟:我怎么没想到他。此后,刘伯承一下子列出了7条要邓小平的理由。其中,除了谈到年龄合适、资历合适等外,刘伯承特意提到了一点:“邓小平军事组织指挥能力强,曾领导了百色起义”。

虽然和邓小平早前接触不多,但他极强的组织、指挥能力,恰恰是刘伯承当时最看重的。毛主席听完刘伯承的话,猛吸了一口烟,感叹:“伯承说得对!我们怎么就没考虑到小平头上去呢!”

就这样,原本在延安当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,于1938年年初,正式被调到一线。这一年,邓小平34岁。那么,期间刘伯承是怎么评价邓小平的军事能力的呢?

对于这个问题,1945年发生的一件事,是最好的诠释。

1945年,国军在上党战役、平汉战役接边失利,蒋介石急坏了,不得不重新跟我军回到谈判桌前。在周总理的安排下,刘伯承率一个20多人的军方代表团,到位于新乡的国军驻扎地,和他们谈具体停战细节。

国军对于谈判本来就没什么诚意,特别是新乡当地的一些国军将领,一听说刘伯承来了,就开始动坏脑筋了。时任新乡最高总指挥的王仲廉,和部下们打起了如意算盘:这回一定要把刘伯承扣下来,没有了刘伯承这尊大神,共军拿什么和我们打。

刘伯承看出了对方的意图,十分淡定地表示:

“你们别以为不放我回去,我就不能打胜仗,这你们可就想错了,要知道邓小平比我更会指挥打仗!”

刘伯承说邓小平比自己能打,虽然有自谦的成分在。但这也足以说明,对于邓小平的军事能力,刘伯承是极为放心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后哪怕不是在敌人的威胁之下,刘伯承也从未否认过这一说法。

另一位,对邓小平军事水平做过评价的,是毛主席。毛主席,曾在两次不同场合里,说过类似的话。

第一次,是在1966年5月。当时,毛主席在接见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时,曾当着周总理等人的面,向代表团介绍邓小平:“他是一个懂军事的,你看他人这么小,可是打南京是他统帅的!”

第二次,是在1971年后。当时身陷低谷的邓小平,在江西给毛主席写信,表达:“虽然68岁了,但我觉得自己身体还好,还可以做些工作”。毛主席此后在一封信的批评中,对邓小平的过去做了评价,其中特意提到邓小平的军事指挥能力。毛主席说:“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、有战功!”

以上种种,足以说明一切。

二:刘伯承跟张震解释原因

军事能力得到极高的肯定,但为何邓小平在1955年授衔时,没能评上元帅衔呢?关于这个问题,后来军史学者们讨论了诸多原因,他们普遍认为:在这件事上,邓小平的主观态度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
1955年授衔前,天津的一家工厂赶制了一套大元帅制服。按照周总理、彭德怀等人的安排,这件制服是专门为毛主席定制的。毛主席听说此事后,却怎么都不肯当这个大元帅。

当时,毛主席对诸将的解释是;

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,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,多不舒服啊!到群众中去讲话、活动,多不方便啊!依我看,在地方工作的,都不评军衔为好。”

毛主席这番表态,让当时就在现场的刘少奇、邓小平、周总理等人,都觉得很有道理。因此,当毛主席转身问周总理、邓小平、刘少奇“那你们的元帅军衔,还要不要评啊”时,他们三人都摆摆手,当场表示:“不要评了,不要评了!”

就这样,原则上从军队转到地方工作的人员,就可授衔也可不授。当然,其中也有特例。比如,当时陈毅在军中也没职务,完全转业,任国务院副总理。但周总理经过深思熟虑后,还是认为陈毅应该授元帅。

虽然与元帅衔失之交臂,但邓小平在后来36位军事家里排名第4,足见其水平。

文章读到这里,我们该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了,1957年,刘伯承和张震讨论的问题:邓小平从没有上过军校,为何那么能打?

当时,张震一下子接不上话来。思索了许久后,他才回复刘伯承:“可能是他了解上级的意图、对面的敌情和自己的部队吧!”

刘伯承听完张震的话,笑着点了点头,表示赞同。但与此同时,他也给出了一个更为有深度的说法,他表示:

“其实,关键在于邓小平在实践中掌握了军事辩证法。因此,善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断,敢做决断,这是最重要的啊!”

不得不说,最了解邓小平的仍然是刘伯承。他的这句话,说到了点子上。

接下来的数年里,邓小平对军队的决断力,恰恰证明了刘伯承的话。特别是自1977年正式复出后,几乎每一次军队到了关键时期,邓小平都扛起了历史赋予他的责任。

“我是一名军人,真正的专业是打仗”,多年后的今天,再想起邓公晚年说的这句话,仍令人感慨!